运动跑步后的猝死风险如何看?如何规避?

发布者:深圳市皓磊实业有限公司
日期:2022-10-14
浏览次数:356次
发布者:深圳市皓磊实业有限公司
日期:2022-10-14
浏览次数:356次

      国庆后的几天,连续看到几则悲剧新闻,内容类似,都是在假期去长跑,半程马拉松,然后不幸猝死。也因为这些新闻,大家对于跑步运动后的猝死风险也更加关注。近这些年,我们总能看到类似的运动后猝死的新闻。虽然新闻本身是一个令人惋惜和哀悼的悲剧,但这种越来越强烈的关注,对于全民的健康意识来说,应该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。所以我们今天来简单聊一下,如何评估运动,比如长跑后猝死的风险。

      大家对于相关新闻越来越关注,本身也是说明民众对于身体锻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了。这些年,我们经常在跟大家聊营养和运动的话题,其中一个原因,就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,在过去几十年间,中国人的营养摄入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从营养不良变成了营养过剩。而中国人更关注的事情,也从粮票变成了减肥。

      所以“管住嘴、迈开腿”这两件事就越来越有热度。更健康的饮食越来越多,而锻炼也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看重,并且亲身实践的事情。

      体育锻炼的方式有很多,每个人所喜欢、擅长和选择的也不同。而大众的主要的选择可能就是跑步了。但热爱跑步和反感跑步的情绪都很多,跑步的好处大家都很清楚,但关于不好的风险,从毁膝盖,到类似“长跑后猝死”的新闻,也同样得到很多关注。

      长跑后猝死的事件是真实发生的,毕竟马拉松的起源就是来自一次长跑后的猝死事件。但它的发生频次,其实并没有那么高。一篇2019年关于马拉松比赛后心脏病发作情况的文章,统计了200多个相关研究后,给出的结论是,马拉松导致猝死的风险是0.67/10万完赛人次。也就是差不多15万人次中,会出现1个猝死案例。其中男性的死亡风险比女性高,分别为约10万人次中一例和约25万人次中一例。

      不过不同年龄段的风险也不同,根据这些研究中统计到的死亡案例,中高龄跑者的风险高很多。不同研究中死亡案例的中位年龄都在40-50岁,也就是死者大多属于中高年龄段了。而对比一下普通人心脏病猝死的风险,我国每年心脏病猝死人数大约在50-60万人,也就是约40人/每10万人口。而40-50岁以上的人群则是其中的高危人群,发病率是20-30岁的10倍以上。

      换句话说,马拉松完赛后的猝死率,并不有明显高于一般人日常猝死风险。而坊间一直有的另外一个“迷思”,也就是“半马比全马更容易猝死”,这也不成立。有研究对比了全马和半马跑者的死亡率,半马的死亡率更低,只有全马的40%。

      而如果因为担心长跑后有猝死的风险,就停止运动,反而可能增加自己因为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风险。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(CKB)中,对近50万人的7年多随访结果显示,总身体活动量与心血管死亡呈显著负关联,活动量低组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较高运动量人群的近2倍。身体活动每增加4 MET·h/d,风险降低12.0%。

      MET·h/d这个单位可能比较少见,这是代谢当量的单位,用来衡量每天的运动量。活动量低组对应的基本是每天坐着不动的情况,而通常能保持每天有一定的运动,就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在运动量达到一定级别之后,再增加运动强度,就没有可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了。

       所以,我们需要了解的是:

       1,科学、专业(注意这个前提)的马拉松长跑并没有很高的猝死风险,相反,适度的运动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。
       2,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,适度运动就能有较好的效果,并不是越多越有效。但长跑不会增加死亡率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,这所说的,是大数据统计的结果。但对于个体来说,每个长跑猝死案例本身的背后,还是有需要我们了解的警示。

      大部分关于长跑后猝死的新闻中,跑者并不是真的在参加马拉松比赛,而是在日常练习之后出现的。

      这一方面是因为相比马拉松比赛的参赛选手,日常跑步的人次要多很多,因此出现猝死事件的可能性也高很多。比如近的几个新闻中都是这样的情况。而在这些新闻中,长跑的确是可能是引发猝死的因素之一(当然还有跑完去饮酒等因素)。

      但另一方面,和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专业、准专业选手来说,日常跑步的爱好者们的风险可能更高一些。普通爱好者往往缺少专业知识,和系统辅助,如果过于关注在提高配速,或者追求一个月能跑多少次半马,多少公里等等,都会增加自己的风险。

      同时相比普通人,很多长跑爱好者对自己的身体更有信心,认为既然坚持运动,身体一定很好。虽然从统计学上这个观点没有问题,但在个体上并不能真的完全这么笃信。虽然运动可以改善我们的身体情况,减少相关风险,但很多疾病,比如心血管疾病,更根本的原因依然是来自我们的基因,以及几十年生活习惯的积累。运动可以改善,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影响。如果我们因为运动就过度自信,不去定期体检,不及时发现问题,那风险依旧存在,甚至可能因为运动量大而更高。

      而这两方面不好的因素放在一起,就让长跑爱好者本身承担了比专业运动员更高的猝死风险。类似的情况其实在其他运动中也有体现,比如相关研究统计中也发现,在海边游泳的风险高的,既不是不怎么会游泳的新手,也不是专业水上运动员,而是“爱好者”人群。

      那如何减少这样的风险呢?

      首先就是要坚持定期体检,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身体风险。同时,要坚持科学运动。运动中达到某些数据目标,实现成就感是很重要的,但不能仅仅把配速、距离、频次这些数据作为目标,不断的冲击再冲击,而是科学制定训练计划,必要的时候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。避免出现像相关新闻中那种连续几天每天跑半马,或者为了一年刷多少个半马晒朋友圈而跑步的情况。

      此外在运动的时候,如果发现身体出现不适,要及时停止,包括在参加比赛的时候,即便快到终点,也要懂得放弃。在关于马拉松运动员猝死的研究中发现,在接近终点发生风险的是高的,这主要是也是处于“坚持”的意念超越了自己身体的“警示”而造成的。

      我们要明白,运动锻炼是好的,挑战自我也是好的,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科学。毕竟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奥运金牌和世界纪录,而是更健康的身体。

     

  

首页
电话
留言反馈